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93章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    竹外桃花三两枝,春江水暖鸭先知。蒌蒿满地芦芽短,正是河豚欲上时。

    《惠崇春江晚景》宋苏轼

    时至四月,冬小麦已经到了可以收割的季节。大片大片的小麦成群的开始弯下了腰,随意采摘一粒,那么轻轻一划,包裹在小麦皮里面的麦子就会涌现出一股蜡白来。经验丰富的老农,就会指着这股蜡白教导身边的后辈:“看,这就是熟啦~”

    相比江南地区大面积的抢收,恨不得一日十二个时辰全部蹲在田地里的紧迫感,邕城地区的气氛无疑松快很多。除了东柳有大面积的田地要组织人手抢收,邕城其余三镇无不只有零散的些许田地,地方陡峭点的也许花个一两天功夫就收拾完毕了。

    当然,比邻而居的泗水县比之邕城更加凄惨。因为水源缺失,本来能过耕种的田亩就不是很多。刚好去年地动,忙着救人救灾的泗水更是直接错过了补种的好时节,只能愣生生的看着田亩荒废了一整年,等待到了五月,在种些稻谷下去了。

    也因此,泗水对于掘河引流之事更加热衷。勤劳的泗水乡民不仅出人出力的把修建水道,一刻不愿停歇,更是在寒冬腊月里愣生生的敲出了几亩的荒田,就是等着水道畅通后引水灌溉。

    邕城,东柳县码头。

    王风饼卷了一个大大的包袱皮,里面满当当的塞着自己的被褥衣裳。王常氏提着一个斗大的篮子,里面又是碗筷又是针线的塞了个瓷实,手里还紧紧提着家里唯二的铁器:镰刀。步履艰难的跟在王风饼后面:“当家的,那家怎么说?”

    “不要。”也许是长期的风吹日晒,王风饼的肤色比之年前更加黑呦。因为背上背着两人份的被褥衣裳,王风饼说起话来也是尽量简洁:“他家说人口够,不需要帮忙。”

    “那可怎么办。”比之普通农妇,王常氏明显更加黝黑老成一点,听到王风饼的回答,只是艰难的皱起眉头:“这个月就做了一家,这样下去,挣得太少了。”

    “没事,还会有的。”王风饼抿了抿被风吹着干裂的嘴唇,低低的安慰道。

    自从年前邕城衙门口那么一闹,许哲开放了码头交易栏,王风饼一家就靠着竹编艰难的存活了下来。只是越到开春,大家口袋里的粮食就愈发的稀少,交易栏里的兑换也就愈发紧张。往往才一挂上去,就被蹲守的人给接了下来。王风饼家里离得又远,每次等他得了消息赶来接单子,早就被其他人给接下了。

    一来二去的,王风饼心一横,干脆卷了家里的被褥就在码头安了家。刚开始倒是在自家妹子家借住了几日,只是一等着天气冻不死人,嫌弃拖累的王风饼就卷了包袱离开了。寒冬腊月的,虽说冻不死人,但是也就冻不死人。好在码头不远有个废弃的道观,虽说不能遮风挡雨,好歹还能有个睡觉的地方。

    王风饼吹了一个冬天的寒风,也算是有了个好结果。他家人口也不算多,拉七拉八的,愣是让这个毫无存粮的家庭全部活了下来。比之折损了两个丫头的大哥家,和卖了二丫头的三弟家,他家算是活的最好的了。

    等到了开春,漫山遍野的野菜开始发芽,心里安定的王风饼干脆继续留在了邕城。毕竟上延正在掘河引流,需要抽调大量的乡民,人走的多了,有些家里的笨重活计就得找着人做。他蹲守在这里,好歹也能捞着三瓜两枣。

    没成想野菜一冒,家里安顿了,婆娘就过来看望自己了。跟着到了道观一看,看着四处漏风到处拔凉的道观,已经缩在墙角揉成一团分不清颜色的被褥,王常氏的眼泪哗啦啦的就往下流。弄得五大三粗的王风饼笨手笨脚的安慰了半天,好容易才劝回去,结果第二天婆娘就带着锅碗瓢盆过来了。

    有了婆娘,王风饼才算是有了家。至此道观就成了两人暂时的落脚点。前些日子有户人家青壮被抽了掘河,家里的柴火没了,王风饼接了单子,忙活了近十天,给那户人家打了整整一个柴房的柴火,今天才算是结束。

    活计忙完,结清了单子自然就只能走了。只是这一路上王风饼也不死心,看着人口稀少的屋子总想着进去问问有没有什么要他做的,只是今天注定背运,问了半天,只找了一个挑水的活计。挑了两大缸的水,得了两个黑黄窝头,算是一天的收益。

    等到两人回了道观,破败的道观早已不像之前王风饼一人住的时候那样脏乱,只是勤快的王常氏还是松了竹篮就拿起了抹布,一边抹着还一边捣鼓:“也不知道大儿他们在家过的怎么样,有没有挖到野菜,可别挖不着给饿着了。”

    “大儿都十岁了,是个大人了,还能照顾不了几个小的。”... -->>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上一章目录下一页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