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《天工开物 附录 宋应星生平》译文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r />
    宋德甫以下五辈传至宋迪嘉,都是靠经营土地、养蚕发迹的。宋迪嘉之子,宋应星的曾祖宋景(1476—1547),字以贤,号南塘,公元1505年中进士,历任山东参政,山西左布政使,南京工部尚书转兵部尚书,进京师都察院左都御史(正二品),卒赠太子少保,吏部尚书,谥庄靖,是明代中期重要阁臣。他为官清廉,曾推行“一条鞭法”的改革政策。他的家族被封荫,从此宋家成为官僚地主家庭。

    宋景有五个儿子,第三子宋承庆(1522—1547),是宋应星的祖父。宋承庆字道徵,号思南,自幼在本县为庠生(秀才),博学能文,娶龙潭黄氏,继娶泥湾顾氏,顾氏生宋国霖(1547—1629),就是宋应星的父亲。宋承庆在27岁时早逝,只留下孤子宋国霖。宋国霖字汝润,号巨川,不到一周岁时就已丧父,由母亲顾氏抚养,后在叔叔宋和庆(1524—1611)照养下成人,少补诸生,在庠40年,一生都是秀才,没有做官。从宋景到宋承庆一代人时,宋家还是繁华府第,用人前呼后应,具有阁臣府第气派,但是,到了宋国霖时,家境逐渐萧条下来。

    宋国霖有4个儿子,长子宋应升(1578—1646),字元礼;次子宋应鼎(1582—1629),字次九,号铉玉,是甘氏所生,在本县为庠生,没有做官;三子宋应星,与应升是魏氏(1555—1632)所生;幼子宋应晶,字幼含,为王氏所生,副贡生,后来绝意科举,迁居到县城。宋应星小时候和大哥宋应升一起在叔祖宋和庆开办的家塾中读书。宋和庆于公元1569年中进士,授浙江安吉州同知,进广西柳州府通判,不久就辞官归里,在本乡兴办教育事业。接着,兄弟二人又投师于族叔宋国祚,和他们的族侄宋士逵,宋士达等人一起就学。

    宋应星幼时先学诗文,又学经史子书,接受封建正统教育。宋应星喜欢游历,和哥哥宋应升等人结伙游历的地方有县城北的狮山,再往西北50里的越王山。越王山南的会埠,有宋家的大片地产。县城西120里的百丈山,是全县最高的山,山上有百丈寺等名胜古迹,有唐宋以来文人士大夫们的诗文碑刻。北乡以东是新建的,那里有宋家的亲友。再东行80里是省城南昌。宋应星自幼聪明伶俐,几岁就能作诗,有过目不忘之才,很得老师和长辈们喜爱。

    宋应星后来又和宋应开、堂叔宋国璋(宋和庚子)、族侄宋士中及本县的廖邦英等人就学于新建举人邓良知(1558—1638)。后来,宋应星又考入本县县学为庠生,熟读十三经和历代史书,诸子百家。宋应星在哲学方面,最推崇的是张载(1020—1077)的关学。

    张载是北宋凤翔郿县横渠镇(今属陕西眉县)人,字子厚,公元1057年中进士,熙宁(1068—1077)初为崇文院校书。不久,退居南山下,教授诸生,学者称横渠先生。因是关中人,所以称他的学派为关学。过去曾以周(敦颐)、程(颢,颐)、张(载)、朱(熹)并称,但是张载反对周、程,朱以“理”为万物的本源,提出虚空即气,主张气为充塞宇宙的实体。由于气的聚散变化,形成各种事物现象。承认物质先于精神而存在,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。宋应星即从张载的关学中接受了唯物主义自然观。宋应星对天文学、声学、农学和工艺制造之学都有很大的兴趣。

    公元1603年,江西巡抚夏良心在南昌府刊刻了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,宋应星熟读此书,这对他后来写作《天工开物》很有启发。宋应星还喜欢音乐、作诗。宋应星青年时代的主要时间和精力,基本上都花在了科举的应试上。

    公元1615年,宋应星和宋应升到省城南昌参加乡试。参加这一年乡试的江西考生有一万多人,但中举的却只有109人,宋应星名列第三,宋应升名列第六,奉新县考生中只有宋应星兄弟二人及第,又名列前茅,所以当时的人称他们为“奉新二宋”。

    宋应星弟兄受到了乡试成功的鼓舞,当年秋天,他们就前往京师(今北京)应第二年的会试,但是,二人都是名落孙山。宋应星弟兄决定下次再去参加会试,为了做好应试准备,他们就前往江西九江府古老的白鹿洞书院进修,当时任洞主的是著名学者舒曰敬(1558—1636)。

    舒曰敬,字元直,号碣石,南昌人,公元1592年中进士,是个有成就的教育家。他的学生涂绍煃,万时华,徐世博,廖邦英等人后来都成为著名的江西学者。

    公元1619年,宋应星弟兄和舅父甘吉阴进京会试,但二兄弟仍未及第,但他们以为第三次可以成功。

    公元1623年,宋应星弟兄第三次进京会试失败。

    公元1627年,宋应星弟兄第四次进京会试失败。

    公元1631年,宋应星弟兄第五次进京会试失败。

    这时,宋应星已45岁,宋应升已54岁,他们的宝贵的青壮年时间,就这样消磨在科举上面,从此他们绝了科举之念。虽然宋应星五次进京会试,均告失败,但这五次水陆兼程的万里跋涉,并不是一点意义没有。在这些长途旅行中,他打开了自己的眼界,扩充了社会见闻。沿途他们经过了江西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、山东、河北等省的许多城市和乡村。沿途他有机会在田间、作坊从劳动群众那里调查到不少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知识,为后来写作《天工开物》等书做了准备。没有这些经历,他就难于写出这些著作。

    宋应星也在几次进京会试途中耳闻目睹了明末社会的现实情况,这些情况不容易在书本中了解到,只有到基层做细致的社会调查,才能真正观察和体验到明末的许多腐朽的社会现象,掌握到更多的实际资料。这时候,社会矛盾激化,尤其是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激化,土地兼并越演越烈,赋税繁重,农民的反抗斗争不断发生。城市居民和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也发生激化,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出现。明朝统治集团内部也矛盾重重,像宋应星这样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却得不到录取,说明科举考试本身都充满了腐败。所有这些,在他的很多政治性的文章当中,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反映。

    宋应星在他多次应试失败的惨痛教训中,体会到终生埋头书本而缺乏实际知识,是真正的不足为道。他终于下决心放弃科举,转向实学,钻研与国计民生有切实关系的科学技术,开始了他一生中的重要转折。宋应星在实践中悟出这些道理后,就利用原有的文化知识虚心向工农群众请教,并及时记录下有关工农业生产技术的知识,终于写出了不朽的《天工开物》这部宏伟的科学巨著。

    (三)担任县学教谕

    公元1604年时,宋应星弟兄已各自成家,就分居了,宋家的地产从此化整为零。几次万里征程,也花费了许多钱财,娶妻生子,家庭支出日渐增多,经济状况已经不如过去,整天在家闲居,不是长久之计。所以,宋应星决定在社会上谋求一项公职,再借此施展他研究实学的志愿。

    宋应星的哥哥宋应升在公元1632年谋求到浙江桐乡县令的职务。但是不久,他们的母亲魏氏亡故,宋应升、应星把母亲安葬在本乡的塘尾,就按照封建社会的习俗,在家“守制”。公元1634年,宋应星担任了本省袁州府分宜县县学教谕的职务。应升则调任广东肇庆府恩平县令,因为有政绩,被诰封为文林郎。分宜县在奉新的西南,中间经过上高,不算太远。县学有20名学生,教谕则是个未入流的文职衙门中的下级官员。宋应星在这个职务上一直到公元1638年。

    宋应星在分宜担任教谕的时候,类似于我们现在不坐班学校的教员,授课后的余闲时间较多,同时又能接触到一些图书资料,为他从事写作提供了条件。宋应星充分利用了这段时间,根据以前的调查所得,再查找必要的参考文献,从事着极其紧张的著述工作。

    公元1636年3月,宋应星在分宜县令曹国祺支持下,完成了万言的政论集《野议》,并出版。

    《野议》集中反映了宋应星的政治思想和经济思想,是宋应星在一夜之间写成的。由于宋应星没有在朝做官,所以称为《野议》。

    宋应星写《野议》的目的是为了挽救明末社会所面临的政治和经济危机,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,期望社会由乱而治,使国家转危为安,体现了宋应星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爱国思想,可以看成是宋应星希望崇祯皇帝实行变法的万言奏议。

    宋应星主张减免对人民的横征暴敛,呼吁罢除军界、政界中的贪官污吏,代之以廉洁奉公,一心为国的清官。使工农能获温饱,商人能有利可图,贫士有获得科举入仕的机会,各阶层的人都能各安其业。然后,全面发展农业、工业和商业,养兵练武,则国运也许会有救。书中有许多精辟思想:譬如认为社会财富是劳动创造的,增加社会财富就要大力发展农业和工业,来提供丰富的劳动产品。宋应星的这种财富观为经济学原理做出了贡献。由于《野议》在一夜之间写成,所以在文字上略逊一筹。

    宋应星同时又整理发表了他的自选诗集《思怜诗》。《思怜诗》共52首,分成《思美诗》和《怜愚诗》两部分,宋应星取两卷的首字“思”和“怜”命名为《思怜诗》。《思美诗》10首,都是七律,《怜愚诗》42首,都是七绝。

    《思怜诗》主要反映了宋应星的人生观,用文学形式表达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等问题的看法。宋应星在诗中塑造了两大类典型人物,分别给以褒美和讥讽。他继承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(772—846)倡导的新乐府运动的诗论传统,主张写诗应当揭露时政弊端,反映社会现实,并且给人以启迪和教化。

    宋应星还著有《画音归正》《原耗》二书,可惜均已失传。《画音归正》是讨论音韵、乐理的作品,与《乐律》的内容相近。《原耗》万言,除与《野议》有类似内容外,还谈到桑麻、绵葛等“小”事。

    公元1637年,宋应星发表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《天工开物》。宋应星在《天工开物》卷首写了一篇序,序中说:年来著书一种,名曰《天工开物》。伤哉贫也!欲购奇(购买奇书,奇器)考证,而乏洛下之资,欲招致同人,商略赝真,而缺陈思之馆,随其孤陋见闻,藏诸方寸而写之,岂有当哉?吾友涂伯聚先生,诚意动天,心灵格物,凡古今一言之嘉,寸长可取,必勤勤恳恳而契合焉。昨岁《画音归正》,由先生而授梓。兹有后命,复取此卷而继起为之,其亦夙缘之所召哉!卷分前后,乃“贵五谷而贱金玉”之义。《观象》《乐律》二卷,其道太精,自揣非吾事,故临梓删去。丐大业文人,弃掷案头!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。时在崇祯丁丑孟夏月,奉新宋应星书于“家食之问堂”。(未完待续。)(未完待续。)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